中国和印度同为世界人口最多的两个国家,不过与中国相比,印度的民族构成更加复杂。印度境内有上百个民族和部族,大的有十个以上,其中人口最多的印度斯坦族仅占全国人口的46.3%,远低于中国汉族在全国人口中的占比。
如果从大的族群划分,印度人主要分为两类:约72%的“印度-雅利安人”和约25%的“达罗毗荼人”。
雅利安人
“雅利安人”这个词可能会让人联想到纳粹的“优等民族”说法,但那是西方学者在19世纪误读梵文典籍后产生的种族主义观念,后来被纳粹利用并歪曲了原意。事实上,雅利安人最初指的是公元前1500年左右,从西北方向进入印度次大陆的一支族群。他们逐渐在印度北部定居、耕作,并带来了新的语言与文化,最终取代了原有的印度河流域文明,奠定了“吠陀文化”的基础。随着他们的到来,种姓制度逐渐形成,用以区分外来的雅利安人与本地土著。如今,雅利安人的后裔成为印度人口的主体,占比高达72%。
展开剩余63%达罗毗荼人
与北方不同,南印度的主体民族是达罗毗荼人,占全国人口约25%,人数超过两亿。他们与北印度的雅利安人在人种、语言和基因上有显著差异。部分研究认为他们的祖先可能来自地中海或小亚细亚,但更多证据显示,他们是南亚次大陆的原住民,甚至早于雅利安人存在。很多学者认为,曾经辉煌的古印度河文明就是由达罗毗荼人建立的。
南印度因德干高原的阻隔,与北方相对分离,雅利安人难以深入。因此,达罗毗荼人在南部建立了多个著名的王国,如安度罗、潘地亚、朱罗和哲罗等。这些政权在历史上影响范围甚至扩展到东南亚。相较于北方频繁的征战,南印度长期保持了相对稳定的发展环境,经济也更为平稳。
南北差异与殖民影响
印度的文明中心历来在北方,但南方却因地理与历史的特殊性,始终保持独特的发展轨迹。直到殖民时代,英国通过海上入侵才真正统一了南北,将整个次大陆纳入大英帝国统治。在这一过程中,南印度逐渐与北印度整合为一体。
不过直到今天,南印度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依旧普遍高于北方。这种南北差异,不仅仅体现在语言和文化上,更深植于印度的历史与民族格局之中。
——改写自作者“云帆”
发布于:天津市